米兰体育-西班牙足球队前途一片光明,实现三连胜夺冠

德甲 12-01 阅读:16 评论:0

2017年7月26-27日西班牙足球队前途一片光明,实现三连胜夺冠,由融资中国主办西班牙足球队前途一片光明,实现三连胜夺冠的“2017股权投资产业峰会”在北京四季酒店盛大举行,来自投资机构、产业资本、金融领域、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政府相关领导,行业专家等汇聚一堂,一起回顾和总结了上半年市场的新变化,为2017年以至于未来几年的股权投资布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此次会议由融中集团、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上海股权投资协会、浙江省股权投资行业协会、浙江省创业投资业协会、深圳市私募基金协会、北京创业投资创新服务联盟协办。

7月27日下午,在“技术主导,生物医疗投资的技术和模式”的论坛上,主持人信中利资本高级合伙人、联合执行总裁陈丹,澳银资本合伙人李晋,中钰资本合伙人马贤明,方正和生董事总经理沃飞宇,达晨创投董事总经理徐渊平,创丰资本合伙人张可,鼎晖创新与成长基金合伙人张海峰,共同就该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为融资中国整理的精彩分享:

陈丹:

同台的各位都是米兰体育中国投资界,在医疗健康行业非常有建树的投资人,也是西班牙足球队前途一片光明,实现三连胜夺冠我的同行。今天在开始我们的对话,或者说交锋之前,请允许我先做一下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叫陈丹,来自信中利资本,我是高级合伙人和联合执行总裁,也是负责公司大健康板块的主要合伙人。和很多同行相比,我们进入这个行业比较晚,真正全面进入是在2014年下半年,在我的手上主持过每年大健康、和视眼科、择润生物等一系列的投资。在医美行业,我去年非常有幸的和方正和生的沃总投资了联合丽格,接下来话筒交给李总。

李晋:

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做交流,我叫李晋,是澳银资本的合伙人,现在负责澳银资本投资业务。我本人其实更多的背景是在产业公司,我们2003年开始做投资,早期是做美元基金FOF,2009年才开始做人民币投资。医疗健康是我们的主要投资方向,占70%左右。我们会偏好投一些技术领先的企业,像体外诊断、精准医疗,都是我们的投资方向。我们之前有很多不错的投资案例,如果大家有所了解的话应该会听过。我们的资金规模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在方向上做的更加专注一些,希望有机会跟大家多多交流。谢谢!

张可:

西班牙足球队前途一片光明,实现三连胜夺冠

大家好,我是创丰资本的张可,我在创丰资本做医疗领域的投资,我们在这块的投资规模不大,5亿人民币左右。我本人是北大医学部出身,之后在强生待了很多年,可以说是专注于医疗,现在我们的投资主要在医疗机械板块,专注于这个领域的早期投资。我们看好的公司有些基本上只有产品,有些甚至连产品都没上我们就投了,基于这样的策略,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尝到不少甜头,很多项目两三年涨势非常喜人,未来我们还是会继续倾向于医疗器械的早期投资,谢谢大家!

沃飞宇:

大家对于方正这两个字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方正和生可能还不太清楚,其实我们就是北大下面专业做投资的一个平台,原来是券商直投的性质,后来证监会把我们做了调整,现在我们实际上也是一家私募基金管理的公司。我们2012年才拿到牌照,其实是比较晚的,真的做业务是2013年开始才开始,相比同行可能做投资的历史不是特别的长。所以我们在开始业务运作的时候,就在考虑要有自己特殊的东西,所以我们想到了我们的股东,因为北大方正下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板块,就是北大医疗,它里面有医院、药品的上市公司,也有跟医疗健康相关的周边产业。所以我们方正和生就把医疗健康方向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投资策略。目前除了用和生本身的资本金做投资以外,我们也管理着以医疗健康为策略的行业基金,投资投向包括医药、医疗服务和器械。

马贤明:

我们是从2009年开始做投资人,我们这个团队只做大健康投资这一件事情。包括在座的可能有一些朋友,这几年在大健康领域做了一些布局和投资,而我们目前是在大健康的全领域都在布局,我们在医疗领域成立了自己的集团,同时也在连锁诊所、专科医院和一些符合我们要求的中型医院的改制、收购中进行医疗方面的投资。这个行业做久了,确实感觉到现在这个行业是像夏天的天气一样热,但是也感觉到是越来越难做,谢谢大家!

徐渊平:

大家好我是来自达成创投的徐渊平,负责医疗板块,达成创投从2000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比较长的历史了,公司整体的投资领域也分了五六个板块,医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板块。我们的业绩非常好,前几年的项目有四分之一的IPO,今年也有13家IPO,整体IPO的市值在200亿左右,其它机构排名在第二第三的,也只有二三十亿,所以我们的业绩非常好。我也在思考我们成功的逻辑在哪里,我们医疗板块的投资分布在几个领域,像药品、诊断、机械、生物技术、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跟大家一样,我们的团队一年也会投十几个医疗项目。在我们看来,整个医疗板块实际上受国家政策影响特别大,比如现在的两票制等等。IPO也很难,今年医疗板块的IPO有40%都没有通过,总的来说投资周期比较长,当然医疗投资的稳健性也会比较好,所以整个板块还是比较热的。我感觉到心在投资医疗板块人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难投,有机会大家多交流吧,看看哪些地方有一些共同的投资机会或者投资方向。

张海峰:

我们成立于2002年,起源于中金公司的直接投资部,2002年分离出来后成立了鼎晖投资。目前我们的资金管理规模超过1300亿,涉及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夹层等等,其中一级市场投资是我们的主要方向,而医疗健康是我们在一级市场中的重要投资板块,目前投资额占到总投资额一半左右。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这些年投的项目数不多,大概30多个,分四大板块,其中医疗机械12家,医药领域9家,医疗服务9家,以专科连锁医院为主,医疗TMT6家,这里面已经上市的公司有9家,另外几家通过并购退出,退出率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团队十几个人,有三甲医院的医生,有国外生物医学的博士,也有跨国药企的负责人,还有三甲医院的院长做我们的运营合伙人,负责医院投后的管理。我们会在健康板块做非常系统的布局,也非常荣幸来到这里跟大家做交流,谢谢!

  

陈丹:

谢谢各位投资人,也感谢融资中国,为我们安排这个专场也是煞费苦心。刚才通过大家的介绍,发现各位公司的背景非常不相似,有新成立的专业做医疗的,也有大的、非常老牌的基金管理机构,像达成、鼎晖,包括信中利,我们信中利是1999年成立,也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私募股权的投资机构。现在的管理规模120亿人民币,所投公司170多家,主要投资包括像高科技、互联网、文化传媒、消费以及高端装备制造等等方面,当然医疗健康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板块,但是对于这个板块,我们公司可能跟在座的投资人的投资阶段和投资重点稍有区别,我们会更侧重于中后期,所以虽然我们在医疗健康投资的标的数没有其它板块那么多,但是我们的金额比较大。所以我非常的期待各位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会后也希望跟各位在项目和业务层面展开后续合作。

我们接下来开始探讨一些大家关注的所谓热点问题。大家也都知道,医疗行业的投资是非常广泛的,每一家机构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我请教一下各位投资人,现在所谓的热点分层领域,比如说生物制药,比如说医美、基因诊断、医疗 器械等等,你最看中的是哪一个领域的投资,也就是希望各位投资人跟大家分享一下今年你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大家知道,每一年我们所专注的领域虽然没有变化,但是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随着市场的变化,我们每一年的投资热点和逻辑都会稍做调整。所以我非常期待听到我的同行对于他所关注的领域,来跟大家做一个非常好的分享。

  

李晋:

我觉得其实刚才几个投资人都提到了一点,大家都觉得现在医疗的投资好象有一些困难,其实我们澳银现在做的医疗投资特别多,不像前几年都是TMT为主,医疗只是一个辅助。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体现出每个机构的差异呢西班牙足球队前途一片光明,实现三连胜夺冠?从澳银来讲我们需要做的更加专注和专业,为什么这样讲呢?医疗是一个很大的方向,刚才提到有药、有器械、有服务,是不是每个方向都有机会做的很好?不见得。我们澳银是相对比较稳健型的基金,我们在选择投资方向的时候,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我们的团队里面一定要有人有能力帮助这个被投的公司做一些增值服务,包括战略咨询也好,包括运营业好,因为我们主要做早期投资,A轮为主,很多公司产品这时还没有上市,这类公司在市场、产品注册、研发的层面都有很多需要补偿的东西,在这些方面其实专业的公司可以给它做一些支持的,所以我们在开一些新方向的时候相对比较慎重的。目前我们的资金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们选择的方向是聚焦以医疗机械为主。医疗机械里又分体外诊断和精准医疗为主,比如我之前做迈瑞就是体外诊断,以这个方向为主。

体外诊断我看很多的公司也都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方向,交流下来我觉得大家很多的观点不太一样,虽然大的方向一样,但是很多的观点,或者细分市场的机会,在看法上其实有很大差异。我举个例子,现在在体外诊断方面大家看好的是免疫方面,我们之前投资了一家产业公司,是国内第一个做化学发光的,顺利的话今年下半年也能上市了,现在很多做投资人也都看好化学发光方向,但是我个人来讲会有不一样的观点,我觉得现在化学发光不是一两年前了,不是说你随便投入一个化学发光的公司都起得来。这个领域里包括像迈瑞、迈克等等,已经不下十余家公司可以提供这样的产品,大家专注的方向其实都是一样的,都做二级预案。国内的公司现在还没有真正的做到三级的,一级又觉得样本量太少,二级就成了大家竞争的主要方向,所以新兴公司还有没有机会,这需要画问号。在其他的细分领域里,比如说基层预案发光是不是有机会,可以看。包括一些新的技术平台,比如说化学发光跟微流控制,以前觉得微流控之后有一些机会,但是国内已经有构思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现在的体外诊断方向已经不再是遍地黄金,当然在一些细分方向上还是有不错的机会。精准医疗我们最近两三年看的比较多,像基因、肿瘤早筛,但我们出手比较谨慎。比如说在基因方面,在2014—2016年两年的时间里,基本上国内基因方面相关的设备、服务公司,我们都看过了,但是真正出手的只有两家公司,这是澳银的风格,相对稳健。我们会持续跟踪一些领域方向上的研究,但真正出手则必须对这个方向有十足的把握,或者是我们觉得进入这个方向是很好的时点,我们可以帮助企业做很多的工作,做很多的增值服务。

另外从专业服务来讲,我们跟其它机构有一个差异点,对于所有的项目我们要求必须同时由两个人做跟进,一个项目经理和一个项目管理经理,也就是有财务和法务相关的两个人同时跟进,这样帮助项目做更多的增值,使企业在价值方面有很好的提升。时间关系,只简单介绍一些我们澳银的思路,和我个人认为的会跟其它机构有差异的地方,供大家参考。

  

张可:

我们做的是一支规模不大的基金,我们的投资逻辑说了以后,我是怕几个做大基金的人打我,因为我是不投任何跟服务相关的东西。投资的第一个分界线就是投产品级的还是服务级的,我不投服务,因为服务需要大资金。中国的医疗服务到现在为止,本质上还是以三甲医院为主,还是计划经济体系,真正流出的服务型机会需要三个要点:第一,完全市场化,不依赖于医保支付;第二,可复制,不依赖医生的英雄主义;第三,可以垂直,不依赖于全科支持,只有这三个同时具备才可以。包括信中利的陈总和鼎晖的张总,大家投的都是这个类型的,咱们说投一个消化科不太现实,要投一定是投眼科这种。但是我们的资本小,玩不了,所以我更关注产品级。在产品里面,药和机械相比,我们只投机械,不太投药。因为我个人认为药的创新很难,而真创新出来的东西,其实也没有想象的卖的那么多。现在A股上市的有两家特别出名的制药公司,都做出了号称很好的药,但大家看看销售额,还是没有办法跟外企相比。其实以我本人的背景来说,我在辉瑞待的时间比在强生医疗待的时间长得多,我对药的了解也比器械多,但是我们更关注器械。目前我们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质耗材方面,我们投资高质耗材的逻辑主要是这几点:第一,耗材的创新不像药品的原理性创新那么难、风险那么大。高质耗材的创新其实没有多大的风险,只不过注册下来是早半年还是晚半年的事。第二,从现在的药械比来看,美国已经是做到1:2到1:1之间了,而我们还是1:5,所以与药相比,机械未来的增长空间更大。我个人的投资偏好是集中于投早期,刚才达晨徐总也提到过,最近IPO否了一大堆医疗企业,老企业投起来麻烦非常大,证监会正在关注我们所说的商业贿赂问题,老企业不干不净乱七八糟的事很多,但是研发型、创新型的新企业从一开始就很规范,投起来我们很放心。另外投早期阶段你才可能拿到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价格,有些企业几千万的估值,只有在特别早,别人还看不懂的时候才能碰到,比如别人不知道企业的厂房建完能不能通得了体系考核,而我们建过厂房,我们知道到底是会通得过还是通不过,所以我们才敢下单,包括很多投资人会讨论产品是不是太创新,太创新的不碰,而我们不会这样。我投一家公司,我会计算它的主流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毛利,我们不算整个市场容量,因为医疗行业的毛利太高,3至5个亿,也就是说只靠一个产品就可以支撑一家公司达到IPO的要求,这样的企业我们才会投。此外,高质耗材国产化会有一个很长的注册周期,我这个人的偏好是,我不喜欢被投企业说的自己的注册周期很短,自己一年两年就能把证拿下来,越是这么说我越不会投,如果他说需要三到五年,这样我才放心,你需要三到五年,你的竞争对手也需要三到五年,我对它是可控的。而不是到我想上市时,发现国内有十几家都在做,那就完蛋了。所以我们的投资逻辑,基本上就是高质耗材+早期投资+国产化替代,并且是3—5亿毛利的市场投资,谢谢大家!

  

沃飞宇:

接着张总的话来谈,我们有些观点是类似的,有些是不完全相同。我的理念里未来几年中国做投资,主题词始终是创新,一定要创新的。其实中国过去几十年走的都是模仿、仿制的路,但是这条路到现在越走越窄,利润空间越来越低。所以在未来几十年,可能只有那些创新型的企业才会有更多的机会。这些创新呢,我是把它分成两个维度和方向,一个是产品技术上,一个是商业模式上。产品技术上的创新,包括张总说的高质耗材,我们也关注这个领域,也包括李总讲的IBD,大行业里面有很多细分的机会,发光也好,分诊断也好,我们都非常的关注;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板块就是医药,新药的研发。新药的研发在中国来讲,过去几十年很不成功,现在中国90%以上可能都是仿制药。但是随着中国新药创新的环境越来越好,从海外大的医药公司、医疗机构回来的人员越来越多,我觉得在目前中国新药研发的土壤中,是存在着长出好企业的机会的。其实我们在之前就已经投了两家新药研发方面的公司,一家是做小分子药,另外一家是做生物仿制药,它是首仿,在中国仿制药里面是比较领先的。当然其它的方面,像基因方面我们也看了很多,但是跟李总一样我们也很谨慎,目前在基因这个行业里很多都是伪需求,尽管看好,但我们还没有做布局。这些都是我刚才讲的技术产品方面的创新。

另外还有一个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这两年很火的所谓的互联网医疗,但是我们没有投。我们投了一家医疗服务的机构,是做医美行业的,其实医美行业的特点完全符合张总刚才说的三点:以前公立医院救死扶伤把人病治好就OK了,但是至于你整形方面和美容方面,都不是公立医院特别重视的科室,但同时它又非常容易被复制。所以在前年我们投了这么一个公司,它的商业模式非常创新的,尽管是医疗服务企业,但是它的模式是高度的绑定了行业内有特长的医生,解决了行业痛点。其实过去几年,中国医美行业的很多钱都是被渠道赚走了,营销费用非常高。我们投资这家公司,利用它对医生高度的绑定,把好多医生的病人拉进来,解决了获客渠道,大幅度降低了营销的费用。另外医美行业有个非常好的特点,它是介于消费和医疗之间的一个行业,对医疗来讲是刚需,对消费来讲不一定是,但如果你有非常好的服务、非常好的产品引导消费者愿意从口袋里掏钱出来,把原来不是刚需的部分变成刚需的话,市场潜力是非常大的。这几年医美行业的收入非常高,而且我也相信在未来几年这方面还会有一些机会。所以在我的逻辑里,创新不仅是产品创新,还有商业模式的创新。

张可:

您提的产品创新,咱俩定义上没有冲突,但如果创新到全世界都没有,那肯定不行,新药我们做的也是别人家已经有了,我同一个靶点同一个通道做同样的东西,比如说国外有了一个了,国内还没批,不证明就不能投,我们对那些0到1的创新非常保守。

沃飞宇:

我们投的两家做创新药的公司,他们的产品都是针对国外已经成熟靶点,并且国外也都已经有药出来了,这一点我非常同意。另外我们在8月份,马上要有一家做耗材方面的公司会交割,这个也是一样的,它是也是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熟的产品,但是在中国还没有,它有可能就是中国的第一家,我们投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公司。

陈丹:

我觉得很有意思,可能是对于创新这个词的理解不太一样,张总是说觉得从来没有的、破天荒的投资风险太大了,不敢玩。但是比如说在已有产品、已有模式的前提之下,做一些部分的改造、改良或者改善,觉得这样的创新是有把握的风险投资,对吧?下面有请马总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他的看法,中钰资本是完全专注于大健康领域投资的专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会前我曾经问过各家机构,比方说像澳银、创丰,他们都是偏重于早期的投资的,而中钰资本是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而且基本上所有的领域它都是比较喜欢并有投资兴趣的,我很想听一听马总怎么样解释您的投资逻辑。

  

马贤明:

好的,我用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中钰资本对中国大健康行业的理解和我们的投资逻辑。第一个感受比较深的,就是投资的专业性和专注性。七八年前我们做投资的时候感觉大健康投资是另类投资,而现在大健康投资成了每个公司的标配,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是靠刷脸靠运气投了这个东西,现在要求更专业。比如说只专注大健康不行的,要专注大健康某一个细分领域才行,这是八年来在大健康投资领域当中最大的感受。

第二个感受是我们在投资当中,对大健康细分领域的基本判断。比方说现在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中国的医疗行业是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和热点,因为这个地方的问题太多了,值得改进的太多了,大家的需求太大了。但是中国医药医疗行业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三大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医生的问题,医疗行业最核心的就是医生资源。这里我说的绝对了一点,国家对医生个人的投入是不够的,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前两天我正好听到一个电台做广播,今年国内的高考状元当中,有70%也就是绝大部分都是报考的经管这些专业,而香港的前几名学生肯定是报学医的,苦读10年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全科医生,在国内,医生所得到的待遇和付出的教育投入来比差太多了,所以本质上,很多医疗问题比如遗患纠纷等等,首先是国家对医生投入不够。第二个问题是,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国内的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都是过度医疗来挣钱。在欧美产业那么雄厚的发达国家,这种模式都是难以为继的,在中国这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更是无法持续下去的,所以这种模式必须改变。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国家的医疗组织的效率太低,中国的大病、小病、慢性病或者重症,全部是一个医院来看,医疗效率是非常低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病人不知道怎么去看病,医疗管理部门不知道怎么组织看病。所以这三个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最大的差距,也是迫切需要改变的。基于这三个医疗问题的判断,我们的思考是,目前的时点下我们能做什么,民营医疗机构能做什么,所以中钰在医疗领域的布局思路是,在这三个问题中我们能不能按照市场化的方式做一点事,做一点布局,包括我们的诊所、专科连锁医院还有地市州综合医院的改制等等,都是我们的布局要去做的。

第三个感受是对制药工业的判断。制药工业生物医药我们先不看,这是所谓的化学药品。我们最大的机会在于中国5000家制药企业在未来某一个时点上会变成500家企业,5000家变500家,这中间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认为基本的规律是以上市公司并购未上市公司,产业链整齐的公司并购产业链不齐的公司,资本优势的公司并购没有优势的公司,这个是持续的过程。所以在制药工业当中,我们按照上述的逻辑去思考我们的投资布局,这里面有阶段性的机会,比如说对于国家药监局推出来的药物评价,以及药品许可,我们认为这个阶段性会有一个一两千亿的市场,所以中钰在控股了一家新三板公司——上海瑞一,以瑞一作为药物评价的平台,我们整合相关优势,把这个阶段性市场的机会抓住。在器械耗材方面,我们认为在那些低附加值、高频率使用的耗材领域中,中国一定会做成全球老大。所以利用资本整合、加力,找优秀的资本家去做,一定是大概率的机会。对于创新型的这些东西,比如机械,我们也认为并不需要“从零到一”的创新,从国外引进到国内的落地,在现金流的可控情况下,目前还是有比较好的机会。

我们中钰在医疗大健康领域当中,一直是按照我们自己的一些常识和计算来做投资。不过结合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我们目前还是把流动性放到第一位,先考虑流动性再考虑投资的方式。在这方面中钰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我们在很多细分领域当中,我们会确定一个我们认为的最有机会的细分领域,再围绕着这个主题来做控股型的投资布局,这样可以同时解决流动性和市场的整合效率问题,而在未来的合作模式、退出模式方面,也可以更多样化一些。今天在座的有些朋友与我们已经有合作,希望以后进一步加强跟大家的合作,也希望能跟在座的其他投资机构同行进行合作,谢谢大家!

  

徐渊平:

前面大佬说的很好,也有一些观点是分歧的。首先谈风投的职责,我觉得从两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是出资是LP出的,我们要帮他们赚钱的。第二个层面,比如有些领域中国政府出了那么多钱,是想扶持整个产业往前发展,提升中国的国力和生产能力。所以其实在这一块这块领域,我们团队的投资逻辑是要投一个新生的力量或者变革的力量,我们要找的更多是这方面的东西,这些东西能带来的回报也是最大的。

此外,整个医疗行业里面的细分,其实区别是非常大的,做药的、器械的、诊断的、服务的,还有一些做新兴技术,做医疗信息大数据的,对此我们大概会分为三个大类,会根据公司里每个人的背景,在内部调配、研究不同细分领域。刚才有一些大佬也提到,不太看好医疗服务,但在我们看来,做医疗服务或者说是比较简单不需要报证的这类业务,有时候突破性其实是蛮大的,真正赚钱的可能也还是医疗服务这种细分领域,它是存在一些爆发性机会的,比如我们投的二维眼科,给我们的回报率就非常大,最近我们投了全国最大的宠物连锁医院瑞鹏宠物,未来得空间也是非常大的。

第二类就是产品性质,因为医疗产品受政策法规限制,需要做10年,最后拿到证书、批件后才能上市卖。诊断试剂分一类二类三类,一般医疗器械免临床,但是大部分都要做临床实验、审批,所以如果我们定义这个被投公司是做产品的,我们就会非常认真的考察这个产品能不能得到国家的注册认证,目前来说,我们在CTDI领域还没有布局,核心原因就是觉得法规风险比较大。细胞医疗这块也没有布局,也是法律风险比较大。没有证,如果来一个政策变化,可能就对整个行业打击太大了,包括现在CTDI处在这个风口上,以后很有可能会在这个领域出政策,一旦出来,要进行审批的话,可能有些企业的收入就会出现大幅的波动。所以是政策法规限制了我们对医疗产品这一类的投资,如果要投的话,我们会特别重点考察它拿证的能力。第三类是生物技术,或者说可以规避部分法规的生物技术。这类技术含量比较高,拿证相对比较简单一点,而一类二类那种,有些要靠渠道什么的。所以目前生物技术类其实是我们公司投资的重点,因为这个投起来比较快,同时企业也是靠一些真正的实力技术,其中有些可能还是一些变革的力量,能改变一些行业特征,此外这些企业的收入利润状况一般也还相对可观,估值也没有那么高,法规限制又没有那么大,未来可能也不会存在行贿受贿,对上市IPO影响比较少一点,目前这块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从阶段来说,达晨主要以投早期为主,去年我们整个公司可能投了80个项目左右,从金额上推算一下,确实还是偏早期的。其实医疗这块如果真的想回报大一点,可能就是要投早期,但是如果你想稳健一点,就要看晚期了,当然晚期IPO里很多项目也都存在很多坑。像中钰这种他们玩儿的可能就跟我们不太一样,他们很多专业机构是实现了控股型投资,这样的话他们自己可以走的更闭环一些,这一点我觉得很值得我们这样的投资机构探讨学习的,我先说这些。

  

张海峰:

谈到投资逻辑呢,我们鼎晖今年以三个案例为主。今年比较幸运的,上半年在医疗健康板块上市了三家公司:政海生物,主要是做高质耗材,属于医疗器械;普力药业,是一家以缓试剂型开发为主的研制型制药企业;新视力儿童医院,是民营专科连锁医院。三家企业体现了我们鼎晖三大板块的布局。其实在我们看来,医疗器械、医药、连锁医院这三块,每一块的投资逻辑完全不一样,因为三个是不同的板块。

制药板块我们看好生物药这个领域,2013—2015年之间,生物药没有火起来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单抗药领域做了布局,投资了像杭红制药、张江生物,后来又控股它的竞争对手,然后合在一起,明年准备香港上市,同时还有赛金制药,这都是单抗领域里已经上市或者已经三级开发的企业,可以占到单抗领域临床药物三分之一的额度。

医疗器械板块里分为三大模式:进口替代、兼并整合、跨境合作。首先医疗器械行业高度分散,所以这个行业会更以VC为主,PE的机会相对少一些。其次,这个行业在生产和工艺角度上没有任何协同效应,但是在销售渠道领域有却非常大的协同效应的。我们做医药器械公司尽调,不同的公司面对的都是同一个科室的医生,很适合做并购,所以我们对这些公司采用了并购整合策略,以被投企业为平台做兼并整合。器械这个领域,高端产品国产化率非常低,一些领域不到10%,一些领域能做到40%到50%,随着海外人才的回归,国内技术的改善,还有政策扶持,所以进口替代的趋势我们会做一些非常细致的研究,比如说我们在内窥镜领域投资了武汉绿康,都是属于高质耗材这块。器械这块大的投资逻辑基本上是这样。

医疗服务这一块,我们还是以投资民营专科连锁医院为主,专科连锁医院可标准化、可复制,回报率也比较快,构成相对简单,赚的钱也是连锁扩张的成长的钱。我们投专科医院是以高端服务为主,而不是高端技术为主,因为高端技术受制于医生数量难以扩张,高端服务则可以扩张,这也是民营医院的竞争优势,其实技术还是三甲医院的更强。我们会投那些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而不是投三甲医院的院长,我们可以请三甲医院的院长,但是他得有民营企业家的精神,把病人看成客户,要有服务意识我们才做这个投资。

过去这些年我们做了这些布局,我们认为健康医疗板块的产业机会巨大,但投资机会非常小,我们一年会看上百家公司,但也就投一两家,这个行业确实需要精耕细作,很多投资决策取决于产业周期和金融周期,是两者结合的判断。现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热钱太多,举个例子,医疗服务我们投了9家专科连锁,现在上市的有三家,还有两家并购退出。这些企业我们都是在2011—2014年进行的投资,那些年投资非常低的,2015年到2016年我们只投了两三家专科连锁,基本上以退出为主,当时也看到很多的项目,很多其实也都放弃掉了。这个板块赚钱的基本投资逻辑,就是既踩准了产业周期的时点,又踩中了投资周期的时点。现在很多海归做创新药,不是基于市场需求,而是基于他在国外会做什么,就来国内做什么,他的产品跟国内市场是相脱节的,这些都是to VC的项目,而不是to市场的项目,所以要保持理性的判断。

最后要强调的是,我们今天谈新技术、新模式,在我看来是一个中性词,新技术、新模式也就是意味着高风险,是因为传统领域里没有太多的机会了,所以只能看新技术新模式。我们做投资特别是医疗健康的投资,其实首先要摆正一个心态就是要敬畏,很多在座的都是医生出身,中国医生每天干的一件事,就是“极少能治愈,一些能缓解,很多是在安慰”——很多领域里的疾病,医生是束手无策的,包括像细胞治疗的项目,一开始缓解率90%以上,过了半年以后复发率又有多少。很多新技术的应用是不能颠覆一个疾病的,因为疾病机理确实太复杂了,新药顶多就是延长患者三到五个月的生命。所以无论创业人还是投资者,首先有敬畏的心态,有敬畏的心态才可以更好的做投资。

陈丹:

非常精彩,您是最后一个发言的,也相当于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实际上我们刚才各家都在说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想法,实际上也点到了主流的投资人对于市场的关注度,我们的时间所剩无几,最后抛出来一个问题,大家简短做回答。下面的各位都是比较想听一些新的东西,你们刚才讲的这些其实有一点老调重谈,因为医疗健康这个行业不像互联网这个行业充满了很多新的东西,我们关注的还是传统领域的机会。我问一个问题,现在的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医用机器人——这里我说的医用机器人不是那些服务型的机器人,而是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然后还有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以及智能药物开发,智能诊疗,人工智能与医疗的结合——对于这些新兴的领域,在座的各位你们的看法是怎样的?

李晋:

谢谢陈总,我刚才其实提了几个比较新的方向,正好比较巧的是我们都在看。时间关系我就挑一个方向,比如说人工智能方向,事实上在我们澳银看来,如果把人工智能医疗打通了来看,这里面除了70%的医疗之外,还有30%的TMT。TMT跟人工智能结合非常紧密,需要把人工智能作为底层平台来看,刚才您提到的人工智能跟影像的结合也是我们重点看重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来讲,其实我个人倒是觉得,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我们做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工作,其实是希望AI比人做的更加智能、更加专业,就是一个解决专业性的问题,包括像影像的看片、病理的看片,现在专业的医生非常稀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做这个事情。但这个过程中就有标准化的问题,比如说影像的拍片,在二级医院是不是都能拍出来符合要求的片子?另外做病理,大家需要做一些免疫的工作,很多需要染色,手动切片,这个标准化过程中就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个人觉得现在的人工智能还不能很好的解决。人工智能能做好的,是那些我们在手工操作的方面已经解决了标准化的工作,大家首先要先有一个非常一致化、标准化的片子,给到人工智能的软件设备,再来做一个读片,这是我们的一个大致的看法。

张可:

陈总说的几个方向,一旦说机器人又回到器械了,我说说远程医疗、智能医疗跟TMT结合的观点。第一个要谈的就是,大家平时会容易把健康和医疗混为一谈,现在好多市场上开发的应用程序,事实上更专注于健康,我认为健康在中国现阶段不是刚需,医疗才是刚需,如果说只是为了活的舒服点,这种应用我们不投。第二个刚才马总说的医疗问题里,我特别认同的一点就是所谓医生的压榨,我认为目前的主要问题还是中国需要做到分级诊疗,所以移动医疗也好,远程医疗也好,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非常确切的应用场景——原来干不了我的能干:对于三甲来讲,就是可以大幅度提高效率、省时省力,另外医生必须要保证安全,这样的应用才有戏。市场上的很多医疗应用,包括医生端的口袋应用、亲问诊、挂号平台,远程医疗、B2B我都不看好,我看好的还是硬件+软件,好的穿戴设备配上可穿戴服务,解决医疗问题。现在国内连动态的实时血压监测做的都不怎么样,这些东西如果做好了,跟后面的智能平台绑定,将会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向。谢谢大家!

沃飞宇:

首先讲我觉得这里面稍微有一点点误区,所谓互联网医疗,现在很多在市场上做的真的不是医疗的事情,而就是像刚刚张总说的是健康管理。因为互联网医疗本质来讲是医疗行为,实际上从技术上来讲并没有特别大的难题,做医疗信息化的很多公司都能做技术方面的工作,但不是互联网公司都能做到医疗信息化公司能做到的工作。所以做投资找好的投资标的,一定要找到非常好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而且有比较广泛的客户基础的标的公司。不过客观来讲,市面上这种公司很少。所以我也觉得,在这个领域的投资要非常非常的谨慎,至少我一家都没有投。

另外一个刚才李总谈到关于AI的方向,我原来一直以为是我们与西方的差距还比较远,但是这段时间接触了一些公司以后,我发现其实已经很近了,现在在国内已经有很多的公司做类似的事情。比如说阅片这个事,原来是叫医生花很长时间去看的,现在是用机器人,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可以做出非常高精度的阅片,这方面我确实感受到了技术的进步。所以我们很关注这个领域,这个领域里一定会有很好的公司冒出来。

西班牙足球队前途一片光明,实现三连胜夺冠

马贤明:

我做一个小广告,中钰前年控股了一家公司,叫春闱科技,他们做的就是刚才讲的硬件+软件,是一款医疗服务应用,针对孕妇的远程微探星的检测,现在已经覆盖了全国一千家医院的妇产科。从这款产品身上,我觉得现在医疗级的应用已经开始在解放医生,解放患者,这个是有巨大的机会,这种产品会很受欢迎。

徐渊平:

补充两句,刚才实际上是两个话题:第一个我觉得我们肖总说不要和同行交流,但实际上大家都在看空的时候,你也要看看是不是有一些机会。不管移动医疗还是什么,如果里面真的是刚需、有盈利模式,大家还是要重视的。第二个我觉得像移动医疗或者说智能医疗这一块,可能有很多是有机会的,当然可能不是一个普世性的机会,它最后可能存在的就那么几家,就好像搜索引擎我们就用百度,聊天工具只用微信一样,到最后就那么一两家存在,不像诊断行业有很多无数的机会,这是我们这边的观点。还有就是我认为智能影像诊断很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标配,就像我们的电脑在很久以前是不带WIFI功能的,但最后它变成了电脑的标配。未来影像诊断很可能会变成大的影像厂家的标配,本身这个影像设备就具备了这个功能,那么很多做第三方的可能也就没有这个机会了。这是我们的观点。

张海峰:

刚才提到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和手术机器人以及VR的应用等等,其实这些领域我们也都以乐观为主,但这一个板块确实不是我们之前投资的重点。不过我心里始终觉得这几个板块代表的是未来,前途还是光明的,但是道路确实是曲折的。这条路需要走多久,怎么走法,其实我心里边也并不是特别清楚。举个例子,我们有一家被投企业的关联公司尝试做远程医疗,去年2016年也是分级诊疗的元年,他们认为会有一个爆发点。他们的这个团队实际上非常好,在业内应该说是最好的团队之。一开始他们本来是个做软件的公司,为了切入远程医疗和分级诊疗这一块,他们想做运营,所以软件就免费送给医院用,从2B想变成2C的模式,结果发现不靠谱,一年以后又重新变成卖软件的模式。所以这一块说到底就是盈利模式的探索和商业机会的成熟,都需要去斟酌。

远程医疗从供应端,也就是医生这一端来看,真正能通过电话或者远程视频来诊断的医生群体其实还没有形成,过去的医生基本上线下培育出来的,医生群体的适应和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时间。另外从支付端到医保、社保,能否打通形成闭环,也是需要不断摸索的。所以说整体上的链条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现在这个领域做投资的话,我们还是会比较谨慎的,但是这一块确实代表了未来。

陈丹:

谢谢张总,谢谢各位尊敬的投资人,我觉得大家刚才都讲到了,对于这些新出现的东西,大家其实都很关注,但是真正投下去的时候,还是会考虑很多风险的,比方说互联网移动医疗曾经非常的火爆,但是最近一年大家应该也已经很少听到这方面的声音了。究竟这样的商业模式是不是一种伪需求?这么多的创业者投身到这样的行业里,到最后发现这个行业根本走不通过,到现在为止我觉得我们也无法给到各位一个答案。AI的应用、机器人的应用、包括远程医疗,很多时候这些创新我们听起来是好的,但是商业上是否走得通,是否能解决问题和痛点,这有待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慢慢摸索。作为我们来讲,PE和VC的使命就是帮助这样的创业者寻找到一条光明之路。所以我们会继续的关注这些行业,继续的去关注在这些新型商业模式中去探索的创业者,和他们一起前行。今天我们这一场医疗专场就先到这里,谢谢各位。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

相关推荐